保龄知识
联系方式
联系电话:0515-88581151
传 真:0515-88581151
联系地址:盐城市区解放南路102号全民健身中心裙二楼
保龄球优势
网站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 > 保龄球优势- 谈谈老年人学打保龄球的辩证法
- 2017/7/26 阅读次数:[612]
在老年人群体中开展保龄球运动有六大好处,即:健身、休闲、娱乐、竞技、会友、防痴呆。因此,盐城市区已经有相当多的中老年人经常参加保龄球锻炼,其中有十几位六、七十岁的老同志多次在全国和省级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,盐城市老年大学的保龄球班也因学员猛增而扩大到每学期4个班。然而,不少老同志在跃跃欲试的同时也不无顾虑——“我该选择哪种打法”,“我年纪这么大能打出什么名堂”,“我的健康状况、体能因素能适应保龄球的训练与比赛吗”。这些疑虑概括起来,实际上就是决策选择、技术选择和战术选择三个方面的问题。笔者根据自己的体会,就从这三方面,简单谈一谈老年人学打保龄球的辩证法,供爱好者参考。
生命不息,运动不止
首先是运动选择的决策问题。人到老年,不仅体力下降,还可能有一些对生理心理产生潜在影响的疾患,能不能打保龄球呢?辩证法告诉我们:生命在于运动。老年人度过了大半生,通常更加懂得生命的意义和生命延续的珍贵,因此愈加渴望通过锻炼来尽可能高质量地延续生命。这个高质量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,那就是“健康并快乐着”。而经常打保龄球恰好可以与之吻合——上了球道宠辱皆忘,打个全中击掌欢呼,难题补中兴高采烈,打出高分欢乐无比,这是其他运动所难以企及的。同时,通过保龄球的锻炼不仅能够较长时间保持大脑的聪明与小脑的灵活,还可能对某些疾患有辅助治疗作用,比如有的人癌细胞打少了,有的人“将军肚”打小了,有的人“三高”打低了。此外,对消减孤独、忧郁、烦躁情绪也很有帮助。许多事例都证明,保龄球是一项非常适合老年人的健身运动。关于体能支撑问题,那也不必多虑,选择轻一些的球,击打间隔时间长一些,打打歇歇,大体即可解决。至于“能打出什么名堂”的自贬或他贬的言论,则不足挂齿。老年人打保龄球以锻炼、休闲、娱乐为主,如技术提高,成绩上去了,在各种适宜的比赛中争金夺银争取好名次,又有什么不好呢?即使比赛成绩不理想,但重在参与,通过相互交流,不仅有利于水平提高,开阔心胸,还可以结交更多的朋友,何乐而不为。
尺有所短,寸有所长
第二是技术选择问题。老年人应该怎样选择保龄球的技打法,排除个人喜好的因素来谈,我觉得必须尊重自然规律——年龄不饶人。但凡老来学艺的,大体都应该选择体能要求不高,技术难度较小,水平提升较快的某种方式方法,而不宜一味去追求掌握最 的技术,以期一鸣惊人。
那么,保龄球的三种基本技术即“直线”、“飞碟”、“弧线”究竟该如何选择呢?我们不谈高深的专业理论,直白地讲,“直线”难度 ,“弧线”难度 ,如果可以用“难度系数”来套用的话,则“直线”为1.6(“斜线”为1.65);“飞碟”为1.75,;“弧线”则超过2.0。因为练到一定程度后,就单局平均分而言,直线球能稳定在160以上,“飞碟”大体可以达到175,而弧线球的期望值则应该在200以上。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,这主要是由击打后的全中率、连中率和分瓶率决定的,全中率、连中率高而分瓶率低则分数肯定高。因此,怎样提高全中率、连中率和降低分瓶率就成为保龄球技术的主攻方向。
打保龄球的都知道,同时打中1号3号或1号2号瓶中的某个点,就容易全中,连续打到这个点,就可能连续全中,因为只有这个点上产生的多米诺效应能够撞倒全部10个瓶。而实际上以这个点为基准,往左往右略微偏移一些也能达到全中的效果。因此,从左偏移的 值(点)到右偏移的 值(点)之间的距离就是产生全中效应的受应宽度,也就是通常所说的“瓶袋”。 保龄球从出手到击中1号瓶的距离大约为19米,而全中的受应宽度则会根据出手角度、力量大小、球的旋转方式和旋转速度等产生一定差异。从理论上讲,受应面越宽,“瓶口”越大,打出全中的概率越高。实践表明,直线打法的受应宽度为左右各约10cm,斜直线可以单侧增加0.5cm。飞碟打法的直接受应宽度虽然与直线打法差不多,但由于球本身的旋转使得球与瓶接触的一刹那增加了摩擦接触面,因而实际受应面扩大了,加上旋转扭力带来的扫瓶多米诺效应值增加,因此飞碟打法的受应宽度有可能达到12cm。所以,正常情况下飞碟打法的全中率要比直线打法高出约20%。至于弧线打法,由于其最终击瓶角度是从距离球瓶很近的球道边缘转冲向瓶袋,它的实际 多米诺效应的受应宽度可以达到15cm以上,因此弧线打法的全中率理论上又会比飞碟打法高出约20%。这样看来,是不是选择飞碟、弧线打法肯定要比直线打法容易取得好成绩呢?辩证法告诉我们:尺有所短,寸有所长,合理地扬长避短,充分发挥自身优势,往往比依赖某种 技术更重要。比如跳水、体操等比赛,难度系数高的并不一定能得高分。保龄球也是这样,“飞碟”较“直线”难度要大,而“弧线”技术的熟练掌握更为不易,如果说弧线打法的全中率应该比飞碟打法高出约20%,但由于其技术难度大而在击打时偏出瓶袋的概率也相对增加,所以实际上“弧线”的全中率并不见得比“飞碟”能高出多少。而“直线”、“飞碟”则较容易达到理想的熟练程度,因而六连中、七连中、八连中的情况也并不鲜见。因此,老年人学打保龄球,没有必要去刻意追求高技术含量的打法而舍近求远,适合自己、有益健康、增加 、老有所乐才是最值得关注的。
打“准”求“稳”,未必要“狠”
第三是战术选择问题。常言道:“学打保龄球,摆臂加助走,要想打全中,运气加准头”。“稳、准、狠”通常被认为是打好保龄球的基本理念。“准”是强调要准确将球击打到瓶袋;“稳”是要求能保持连续的、稳定的准确性;“狠”是提倡在保持准确性、稳定性的基础上加大出手速度和力量,从而增加撞瓶杀伤力,因为出手力量越大,球速则越快,冲击力越强,倒瓶效果越佳。根据我的观察统计,一般人击打每20次左右就会出现1次球瓶晃晃不倒的情况。如果角度准度相同而力度加大,晃而不倒的情况就会大幅减少,可能40-50次击打才会出现一次晃瓶,也就是说全中率可以在原有基础上提高一倍多。但加大力量也会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,即出手时机把握的难度亦明显加大,稍有差池就容易导致线路走偏,也就是人们常说的“动作走形”。尤其是对体力和神经掌控能力下降的老同志而言,与其加大力度而降低准度,不如把握准度而合理用力。因此,老年人学打保龄球,也没有必要去不切实际的追求加大力量。顺其自然,松弛神经,坦然心态,保持准确性和稳定性,才是提高全中率、连中率和降低分瓶率的关键所在。
-
上一张:保龄球运动“四大优势”
下一张:保龄球运动的魅力